刘正波 官方网站

http://lzp.zxart.cn/

刘正波

刘正波

粉丝:28741

作品总数:1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进修于唐秀玲重彩工作室,现为民建中央画院专职画家,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研究员,辽宁省中国画写生协会理事,大北方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笃定的都市情怀与独特的美学符号

笃定的都市情怀与独特的美学符号

            ——刘正波

 

打开中外历史画卷,山水画大师林立、花鸟画佳作无数、人物画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说到城市题材的绘画,比之上述几个画种,不但少得多,堪称大师之作的确实鲜见。西方近现代画家虽然画了许多城市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在美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作品,由于现代味道过足,画家主观思考过多,这样的城市题材实际是画家心灵的外化,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城市题材绘画,或者直白一点说,中国人习惯理解的城市的题材的绘画。怎么画城市?怎么画中国城市,很长一个阶段成了关注城市题材绘画的画家的心结——当然,城市题材绘画的佳作也有一些,只是人们觉得画到这样的程度,远远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审美标准——于是,探索再继续,思考再深入,加入这支实践队伍里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三年,十余年期间不断地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入选十余次。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许多喜欢绘画的人、甚至是专业画家可望不可即的。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九年,我仍然热衷于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年度画展,但屡投不中,这个时候,我的人生、情绪、绘画都进入到了一个低谷期。我在最迷茫的时候几乎放弃了画画。我在坚持画画、还是选择做其他的事上徘徊了近三年时间,这个时期的我,不仅在思考绘画,还在思考人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喜欢和习惯“思考”救了我。经过脱胎换骨式的思考,我发现如果此生他离开绘画,就等于放弃了生活的幸福,生存的意义将会越来越趋向于零。

既然想清楚了,就得付诸行动。二零零九年,我放下工作,去山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唐秀玲重彩工作室进修。二零一零年,我的画作《图书馆前的停车架》在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这是此次画展中最高奖项了。接着,我又画了类似题材的《绿色风》,也人选了百家金陵展。我的画作《欣路》和《陌生放斑马线》不仅获得了国家级大奖,还是我都市题材画作的代表作品,是我绘画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也充分体现了我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审美取向。我用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表达自己对都市生活的关照,在诠释中国城市的文化现象,在外化自己的对人文中国的思考。

梳理我的的绘画过程,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造化天成,喜欢到自觉追求的阶段。我从孩提时期就喜欢照葫芦画瓢,后来上小学,才开始正式接触绘画,这个时期也是我正式进入绘画的启蒙阶段。我二十岁就参加了工作,绘画仍然是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开始有意识地画一些可以参加画展的作品,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没有太多的功利想法,一心想把画画好,一心参加画展。我非常幸运,十余次入选中国最高级别的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这个时期的画作,我保留的不多,题材多半是农村的鸡鸭鹅狗、杂草植物什么的。画风也就是那种规规矩矩的的工笔写实。朴实无华、用心专一,想法单纯,这么几句话可以概括我当时的绘画的特点和绘画状态。这个时期的我虽然对绘画有了自觉意识,有了想通过绘画改变命运的自觉,但对绘画本身的理解还处在自然状态,对绘画的构成、形式,一些基本的技法、技巧,由于没有系统地受过这方面的教育,理解比较肤浅,掌握的也不多。那么,是什么让我屡次被中国最高级别的画展选中呢?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时:“想的少,画的多。忠实地画自己熟悉的东西。”

造化天成,这句话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我不是简单地否定笔墨的作用,而是在强调如果“笔墨”不服务于要表达的内容,单纯地去追求笔墨技法,这种“笔墨”就等于零了。形式与内容虽然都非常重要,谁都清楚,离开形式,内容无法存在;离开内容,形式一钱不值。它们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真理式的表达毫无异议。朴实无华的内容,成就了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在绘画界就有所作为的奇迹,也是我后来有更大收获的基石。

二、困惑徘徊,重振旗鼓,走出去学习的阶段。我绘画进入瓶颈期,或者低谷期,准确地说是二零零三的年初。这个阶段持续了三四年。由于参加大展过于顺利,名利来得过于容易,我的心态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我不仅要参展,还要获得大奖,有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野心。年轻嘛,这个阶段一般画家都经历过。我也不例外。由于想法多了,功利思想作祟,画的东西朴实不够,华丽不足,技法轻佻、内容空洞,情绪也不稳定,用心特别浮躁。这样的状态、心态,实际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画画更是这样。艺术创作,来不得半点虚伪。不过,当时确实没有这样清醒的意识。很长时间,特别的苦恼,苦闷,而且越画越遭,心里越来越乱,哪个时候,我甚至有放弃画画的想法,想找点别的事干,不画画了。因为画画确实我是少年养成的习惯,可以说欲罢不能了。再说了,不画画,我也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思而不学则惘,学而不思则怠。这是孔夫子说的。经过很长时间,很痛快的思考,我选择去山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唐秀玲重彩工作室进修。

三、学然后知不足,画出自己风格的阶。这个时期,我不仅在山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唐秀玲重彩工作室进修过,还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画展,参加学术研讨,与业内的名家、老师交流、请教。北京去的次数最多。参观完画展,我就在北京街头溜达,徘徊。特别是晚上,华灯初放也好,夜深人静也好,北京这座大都市让我思考了许多东西,给了我许多灵感。我的城市系列画作,可以说就是这样胚胎出来的。二零一零年,我的画作《图书馆前的停车架》在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这是这次画展的最高奖了。

虽然汽车成了现代都市交通拥堵、塞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与自行车缘分是远远大于汽车的。中国是公认的自行车王国,曾一度自行车成了国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个记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更为深刻。现在共享单车来了,而且大江南北,铺天盖地。有人说,中国又进入了新的自行车时代。自行车,不仅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它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故事,它几乎成了中国城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因为自行车太司空见惯了,太熟悉了,也可以说太普通了,怎么表现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完全按照工笔写实的方法去画,甚至在借鉴一些超现实的手段,画得逼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不可以?或者借鉴西画现代派的处理方式,完全走抽象、变形的路线,行不行?干脆传统一点,完全用国画大写意的办法去表现,能不能到达目的?我考虑了很长时间,结论都行,也都不行。我在构图的时候,决定不要背景,就是集中笔墨画一堆自行车,参差不齐地摆在那里。重点画好,或者说强调自行车本身的细节,颜色、牌子、构造、破损程度,还有车框里装的东西等等。这些时代特征必须画出来,而且必须画好。于是,我用了不太规范的手段去处理画面。直的不让太太直,圆的不让它太圆,方的不让它太方。变化又不能太大。不直接画自行车架,而是画个铁的隔离栏杆。同类题材的《绿色风》,背景就更干净了,完全是主观色彩。自行车虽然还堆放着,画得更单纯、简单,有意识地与真实的自行车拉开距离,融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前边,是几个起到隔离作用的、有交通色彩标志的水泥桩子。

我画的《欣路》、《陌生的斑马线》,还有后来画的《香江韵意》,

获得了国家不同级别的大奖。我继续延续自己的在写实基础上,融合现代感觉的绘画风格,但在整个画面处理、细节刻画等方面,又有所突破。《欣路》的构图,我大胆地让建筑物、机械等具象的东西挤在一块,而画面的左面,留了一块很大的空的画面。只是处理一些浅颜色,其他什么都没有。《香江韵意》,我采取了一画分格的方式,这虽然不是我的独创,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我要表达的关于香港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放进去。

四、继续探索,希望有所突破。这是我目前的想法。多样统一是美学的基本原则。没有统一,你就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多样,你的作品就乏善可陈。谁都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有区别与他人的文化符号。实际到达这种程度非常之难。这里边除了自身的天资以外,画家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我理解有这么几个:一是如何学习、继承传统的问题;二是如何借鉴西方的问题;三是怎么才能形成自己风格的问题。

   所有的艺术,不管是什么风格、流派,都一个传承的问题。没有一门艺术、一个风格、流派的艺术,是可以孤立存在的。绘画更是这样。我以前多少有些排斥传统,不是认为传统的东西不好,而且是觉得它太博大精深,不容易学习、掌握,想走点捷径。实事证明,艺术创作捷径是没有的。必须学习、掌握的东西,你今天不学习、掌握,你明天就得加倍地去学习、掌握,不然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偶尔取得点成就,也不足以让你走得更远。道理就这么简单。我最近画了一组水墨味道比较足的画,人物、花鸟、山水都有。我确实有意思地让自己的画离传统远一点,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我构图、技法等方面,还是遵循了传统的中国画的规律,画的画一定是中国画,而不是西画,更不应该四不像。

   关于西画,我接触的画家不多,看的画不少。写实大师达芬奇,

印象派大师梵高、莫奈,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等。这些大师的造型能力、光色的运用和心灵外化的处理方法,影响了几代画者,而且我相信,他们的影响还会继续下去。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画,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都是丰富和提高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财富。它们之间不但不要互相排斥,还有互相融合,互相借鉴,——对我们画者来说,就是取其精华,服务于我们的创作。

   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更复杂、更不容易直接找到答案。而且,绘画实践证明,能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条件,主观的条件,它都需要。我们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争取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一个画家终极目标。

   我的都市题材的画作,只是我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只是我绘画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之一。实事求是地说,还没有充分体现我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审美取向,我知道我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我对中国城市文化现象的关照,还缺乏深度,对外化自己的对人文中国的思考,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艺术创作,不管的思想、还是技法,都是无止境的。向前人学习、向自然、生活学习,是我们永远需要做的功课。这个课堂是终身制,没有下课的时候。